日韩免费在线观看成人,骚碰成人免费视频,电影院 摸 湿 嗯…啊h

    1. <span id="um726"><blockquote id="um726"></blockquote></span>

        <span id="um726"><blockquote id="um726"></blockquote></span>
        1. 您的位置:首頁>汽車 >內(nèi)容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看中國古畫中的詩畫相映

          2024-02-21 10:00:19來源:
          導(dǎo)讀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闡明了詩與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詩與畫在中國文化中緊密相連,許多畫家以詩歌為靈...

          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闡明了詩與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詩與畫在中國文化中緊密相連,許多畫家以詩歌為靈感,或直接描繪詩句,或試圖以觀者視角微妙地表現(xiàn)。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新展“視覺與詩境:中國畫的詩意”探討了中國畫家與詩歌互動的方式,并在他們的藝術(shù)中發(fā)展出層次更豐富的含義。展出的90件繪畫、書法和裝飾藝術(shù),幾乎全部為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

          南宋 梁楷 《江畔行吟圖》(局部) 團扇

          南宋 梁楷 《江畔行吟圖》(局部) 團扇

          在中國,詩畫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有關(guān)自然、宗教、古代儀式和風(fēng)俗的詩句為畫家們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對于文人畫家,詩書畫“三絕”融合是他們的追求,正如蘇軾對王維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展覽涵蓋了受《詩經(jīng)》、唐詩、禪宗詩歌等中國古代詩歌啟發(fā)的作品,探討了圖像和詩句在不同時期相互啟發(fā)和影響的方式。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源于《詩經(jīng)》《楚辭》的傳統(tǒng)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jì)至前6世紀(jì))的詩歌,共311篇,傳統(tǒng)上認(rèn)為是孔子編纂的。

          1127年,“靖康之難”后,隨著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在囚禁中死去。北宋王朝大片北方國土盡失。宋徽宗第九子宋高宗趙構(gòu)(在位1127–1162年)向南逃亡,并于1138年在臨安(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風(fēng)雨飄搖間繼立大統(tǒng)的南宋王朝迫切地想通過禮制的復(fù)興證明其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詩經(jīng)圖這一題材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圖卷,12世紀(jì)中期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圖卷,12世紀(jì)中期

          現(xiàn)存宋代《詩經(jīng)》題材繪畫有16種22件之多,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國風(fēng)·豳風(fēng)》、《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圖卷》等6段。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國風(fēng)·豳風(fēng)》上的書法為高宗的行書風(fēng)格,可能是由書吏或皇妃書寫。繪畫由馬和之完成,他在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年)中進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工畫山水、人物、佛像,風(fēng)格獨特,筆法飄逸高古,在表現(xiàn)山水、人物時,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書法的筆趣。他自創(chuàng)柳葉描,脫體于吳道子“萊條”,后自成一格,行筆飄逸,著色輕淡,自由簡疏,流暢飄動,人稱“小吳生”。宋高宗、孝宗每寫《詩經(jīng)》,均命其補圖。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國風(fēng)·豳風(fēng)》(局部),馬和之(約1130年-約1170年)和助手;書法歸因于宋高宗皇帝,12世紀(jì)中期

          卷軸中描繪的《國風(fēng)·豳風(fēng)》是《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共七篇,為先秦時代豳地華夏族民歌。豳(古都邑名),在今甘肅慶陽、陜西旬邑、彬縣一帶,是周族部落的發(fā)祥地?!夺亠L(fēng)》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公劉封地——豳地的農(nóng)家生活,辛勤勞作的情景,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

          《詩經(jīng)》也是歷代畫家反復(fù)表現(xiàn)的主題,展覽中清代費晴湖(活躍于18世紀(jì)末- 19 世紀(jì)初)的冊頁重現(xiàn)了《豳風(fēng)》中一首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周期的長詩《七月》,畫家利用中國傳統(tǒng)的礦物色,創(chuàng)作了與土地相協(xié)調(diào)的勞動插曲,也構(gòu)成出一個人類與季節(jié)變化共享的舞臺。

          費晴湖(活躍于18世紀(jì)末- 19 世紀(jì)初),《豳風(fēng)·七月》

          費晴湖(活躍于18世紀(jì)末- 19 世紀(jì)初),《豳風(fēng)·七月》

          《詩經(jīng)》之外,屈原(約前340年至約前278年)的《九歌》也是畫家們反復(fù)描繪的主題。

          南宋梁楷《江畔行吟圖》中所描繪的這位人物可能是屈原(約前340年至約前278年),他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家,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長期以來,屈原一直被視為浪漫而悲劇的人物,他也是《九歌》的作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人之一。

          南宋 梁楷 江畔行吟圖 團扇

          南宋 梁楷 江畔行吟圖 團扇

          梁楷性情豪放,不拘禮法。自號“梁瘋子”。約1201年至1204年間,他曾被任命畫院待詔,但將金帶掛于院中,不受而去,選擇在一座禪宗佛寺中生活。與他那些最著名的繪畫作品類似,這幅小型山水畫傳達了一種精神上的強度。在巨大的懸崖下,在靜寂的山水中,一位孤獨的人物冥想著他面前虛幻的世界。

          《九歌》中的神被畫家們描繪成英勇、超越塵世的形象,大多數(shù)都被放置在空白背景或簡約的場景中。趙孟頫曾基于李公麟的構(gòu)圖、以白描繪制《九歌》,并啟發(fā)了14世紀(jì)張渥(活躍于1333-1365年)等人創(chuàng)作的這一主題的繪畫。

          元/明 佚名 仿趙孟頫 《九歌圖(冊)》

          元/明 佚名 仿趙孟頫 《九歌圖(冊)》

          元/明 佚名 仿趙孟頫 《九歌圖(冊)》

          元/明 佚名 仿趙孟頫 《九歌圖(冊)》

          這本冊頁曾被認(rèn)為是趙孟頫的作品,但因冊頁中的書法不及趙孟頫的水平,因此很可能是14世紀(jì)的摹本。其中《云中君》一頁為17世紀(jì)后的作品。

          明 佚名 《九歌圖》(卷)

          明 佚名 《九歌圖》(卷)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陳洪綬受李公麟作品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畫《屈子行吟圖》一幅,此次他不滿20歲,展覽展出的《山水人物花卉圖(冊)》是他20至24歲間完成的,展示了其繪畫涉獵的廣泛主題和細(xì)致的筆法,證明了他的少年天才。畫家的同時代人,著名鑒賞家和畫家陳繼儒題跋表達認(rèn)可,其風(fēng)格亦受到李公麟《九歌》的啟發(fā)。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這套冊頁的創(chuàng)作年代距離明朝滅亡僅25年。第一開描繪了一個荒蕪的園林場景,似乎隱喻了明末社會的腐朽,陳洪綬問道,這樣的風(fēng)景“大眾視之乎?”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在隨后幾開中,陳洪綬對李公麟的白描、倪瓚的蕭瑟幽寂、王蒙的云霧山峰以及錢選的古樸的研究,也表現(xiàn)了他對文人隱士的崇敬,陳洪綬自己也于崇禎十六年(13年),南歸隱居紹興。這一冊頁中桂林獨秀峰的描繪則顯示了其早期對吳彬(約1583–1626年)奇幻山水的興趣。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明 陳洪綬 《山水人物花卉圖》(冊) 1618–1622

          陶淵明與歸隱

          公元405年,在幾度出仕和歸隱后,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11月,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jié)束。

          明 杜堇 《陶淵明賞菊圖(軸)》,15世紀(jì)晚期至16世紀(jì)早期

          明 杜堇 《陶淵明賞菊圖(軸)》,15世紀(jì)晚期至16世紀(jì)早期

          一直以來,陶淵明是后世士大夫的靈感源泉,他們認(rèn)為歸隱是一種立場,也被視為一種追求純粹精神世界的方式。明代杜堇的作品展示了陶淵明山間賞秋花的場景,正如他《飲酒·其五》中所描述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417年,這是詩人歸田后的第12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詩人借飲酒詩抒情寫志。杜堇在畫上題詩“三徑歸來緩杖藜,黃花籬上日將西。 已知無計能興晉,只合沉沉醉似泥?!泵枋龃水嫷那榫澈吞諟Y明的心境。

          明 杜堇 《陶淵明賞菊圖(軸)》(局部),15世紀(jì)晚期至16世紀(jì)早期

          明 杜堇 《陶淵明賞菊圖(軸)》(局部),15世紀(jì)晚期至16世紀(jì)早期

          杜堇(1465-1509)本身也是一位學(xué)者和詩人,在成化年間試進士不第,遂絕意進取,決定以畫家的身份謀生。他專注于南宋風(fēng)格的山水和人物場景,唐寅30歲左右與杜堇相識,深受其影響。

          明 陸治 《種菊圖(軸)》,16世紀(jì)

          明 陸治 《種菊圖(軸)》,16世紀(jì)

          稍晚于杜堇的陸治(1496-1576)亦以《種菊圖》表達隱居的理想。陸治是文徵明的學(xué)生,靠賣畫養(yǎng)家。大約在1557年,隱居蘇州洞庭西山,并種植花卉,像是他題詩“嘗聞海上開陶徑,云葉霜花種種奇”中暗指的“桃花源”。他的畫霧氣彌漫,色彩柔和,像是桃花源的寫照。

          明 陸治 《種菊圖(軸)》(局部),16世紀(jì)

          明 陸治 《種菊圖(軸)》(局部),16世紀(jì)

          “桃花源”與世隔絕、“怡然自樂”的生活是陶淵明塑造的一個烏托邦世界,大部分學(xué)者相信,《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當(dāng)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張宏的《桃源勝概圖》作于明朝滅亡前六年,他或帶著同樣的心境再現(xiàn)陶淵明的幻想世界。

          清 張宏 《桃源勝概圖(卷)》(局部)1638年

          清 張宏 《桃源勝概圖(卷)》(局部)1638年

          在這件手卷中,觀眾被引導(dǎo)著從一條蜿蜒的溪流跟隨到達漁夫進入桃花源,由此展現(xiàn)出“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xiāng)村生活景象。

          陶淵明的隱居思想深深熏染了中國文人的精神風(fēng)貌,并通過文學(xué)作品和傳播,影響了后世觀念。到了十七世紀(jì),人們開始通過繪畫將自己置身于陶淵明的詩歌場景來表現(xiàn)歸隱之心。

          清 華冠 《采菊文士圖(軸)》, 1791年

          清 華冠 《采菊文士圖(軸)》, 1791年

          《采菊文士圖軸》的作者是清代無錫籍畫家華冠(約1740-約1822),他活躍于乾隆時期得享高壽且藝術(shù)生命較長,但不知何故并未進入當(dāng)時的一流書畫家行列。華冠以“人物寫照”見長,其肖像畫就屬于曾鯨“波臣派”,該派畫法強調(diào)中國畫筆墨的特點,堅持以墨線和墨暈為骨,并適度借鑒西畫技法。華冠曾居京師多年,其間結(jié)交了不少達官貴人,與京城里的皇族、官員以及文人都多有往來,《采菊文士圖》中正在采摘菊花的畫中人,身份已不可考,卻可見陶淵明的影響。

          菊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著高潔的意象,自陶淵明后,菊花、陶淵明、隱士,彼此相關(guān)。高鳳翰(1683-1749)早年曾為官,去職后流寓揚州,工于花卉。54歲時病廢右手,遂以左手作畫,《菊石圖》是其成熟時期瀟灑筆墨的表現(xiàn)。他左手極富表現(xiàn)力地創(chuàng)作,也是受石濤(12-1707)濕筆影響的產(chǎn)物?!安徊宸h不架枝,秋園荒草自離離。橫根一數(shù)嶙峋巖,五柳先生欲醉時。”書法的節(jié)奏、詩詞的意境與菊石圖動態(tài)地融為一體。

          清 高鳳翰 《菊石圖軸》 18世紀(jì)

          清 高鳳翰 《菊石圖軸》 18世紀(jì)

          近代王國維評價陶淵明的歸隱詩為“無我之境也”。在20世紀(jì)40年代戰(zhàn)亂的中國,傅抱石也以古代題材來表達他對亂世的悲傷、憤怒和困惑。

          唐詩之后的山水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山水與詩詞相互影響。許多詩詞中描繪了山水之美,反映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達,同時,山水畫也常以詩詞為題材,通過繪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詩中的意境和情感。

          宋 佚名(舊傳 李成)《寒林策驢圖(軸)》,12世紀(jì)早期

          宋 佚名(舊傳 李成)《寒林策驢圖(軸)》,12世紀(jì)早期

          在十世紀(jì)和十一世紀(jì)的北宋,宏大的山水成為靈感的源泉。五代畫家荊浩(900-930)畫松、論松,以君子之德風(fēng)相比附的做法在宋畫中得到傳承。李成(919-967)以寒林枯木著稱,米芾 《畫史》 云:“寶月收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騎馬、一童隨,清秀如摩詰畫浩然。”《寒林策驢圖》舊傳為李成所作,寒林是自然更迭的縮影,象征著君子的松樹與周圍枯木構(gòu)筑出蕭瑟風(fēng)景,也是摩詰詩境。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出自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yè)》。元代唐棣是最早復(fù)興北宋山水傳統(tǒng)的南方文人之一,他以十一世紀(jì)北宋畫家的樹石法描繪王維的詩境。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軸)》1323年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軸)》1323年

          這幅作品是唐棣模仿北宗山水而創(chuàng)作的許多大型作品之一,尤其蟹爪樹法明顯傳承自李成、郭熙。北宋畫家傾向于通過豐富的技法再現(xiàn)自然的力量,而畫家使用更多的書法用筆重新詮釋了北宋的宏大之風(fēng)。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軸)》(局部)1323年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軸)》(局部)1323年

          唐代王維詩書畫俱佳,創(chuàng)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稱為“南宗畫之祖”,《歷代名畫記》以“畫山水體涉古今”贊譽他在山水畫方面的貢獻,《唐朝名畫錄》評價為“畫《輞川圖》山谷郁盤,云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16-17世紀(jì)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16-17世紀(jì)

          雖然王維的《輞川圖》原畫早已失傳,卻以拓片和臨摹的形式保存下來,其原始構(gòu)圖對照二十首輞川詩所描繪的場景,后世畫家一再演繹。展出的《輞川圖》將原畫的建筑形制與文徵明追隨者優(yōu)雅而感性的繪畫融為一體。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中抄錄的王維《輞川詩》,16-17世紀(jì)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中抄錄的王維《輞川詩》,16-17世紀(jì)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16-17世紀(jì)

          佚名(北宋郭忠恕 風(fēng)格)《輞川圖》,16-17世紀(jì)

          杜甫、白居易的詩意也是后世畫家描繪的主題、明代丁云鵬的《潯陽送客圖》再現(xiàn)了《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憂郁場景。

          明 丁云鵬 《潯陽送客圖》(軸)

          明 丁云鵬 《潯陽送客圖》(軸)

          明 丁云鵬 《潯陽送客圖》(局部)

          明 丁云鵬 《潯陽送客圖》(局部)

          唐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境,被明代盛茂曄以氤氳的氛圍渲染。盛茂曄是一位活躍在家鄉(xiāng)蘇州的職業(yè)畫家,他在作品中對霧靄中的風(fēng)景或黃昏黎明時大氣的變化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唐詩為畫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他以水墨的濃淡干濕變化,暗示氣候的不同狀態(tài),這一點得到了龔賢等畫家的認(rèn)同。

          明 盛茂曄 《唐詩意山水圖冊》,17世紀(jì)中期

          明 盛茂曄 《唐詩意山水圖冊》,17世紀(jì)中期

          明 盛茂曄 《唐詩意山水圖冊》,17世紀(jì)中期

          明 盛茂曄 《唐詩意山水圖冊》,17世紀(jì)中期

          “獨宗南宗”的董其昌,以及受董其昌影響的王鑒,在摹古的同時表現(xiàn)詩意。在董其昌八開的《山水詩畫冊》中,有七開是對董源、王蒙、黃公望、倪瓚等南宗畫家的致敬,并配有唐代山水詩的節(jié)選。盡管他所仿的風(fēng)格各異,但這些風(fēng)景畫彼此關(guān)聯(lián),反映出董其昌對山水畫的見解。

          明 董其昌 《山水詩畫冊》 17世紀(jì)早期

          明 董其昌 《山水詩畫冊》 17世紀(jì)早期

          王鑒是王翚的老師、王時敏的摯友,清初正統(tǒng)繪畫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在董其昌所倡導(dǎo)的“南宗”基礎(chǔ)上,師古的范圍逐漸擴大。他以微縮比例再現(xiàn)了宋元畫家的作品,“染就仿古十幀”后,“案頭偶有《少陵集》,遂取其句中與境合者題之于左”。據(jù)王鑒自跋,該山水冊贈予虞山錢牧翁,“不善步履”之時,“留此冊聊當(dāng)臥游可耳”。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圖 冊 1668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圖 冊 1668

          唐詩之后,宋詞也是畫家一再表現(xiàn)的主題。在此次展覽中,至少有三件再現(xiàn)北宋蘇軾《赤壁賦》的作品,其中《后赤壁賦》(團扇)的題材和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元末文人的品味。畫中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其用筆、苔點基于董巨的傳統(tǒng),水波和蘆葦?shù)妮p快弧線,讓人想到了14世紀(jì)的畫家盛懋。

          元/明 佚名 后赤壁賦圖(團扇),14世紀(jì)晚期至15世紀(jì)早期

          元/明 佚名 后赤壁賦圖(團扇),14世紀(jì)晚期至15世紀(jì)早期

          明末張瑞圖的《后赤壁賦圖》重點描繪了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場景。這幅畫和張瑞圖抄寫的蘇軾退任后不久的另一首詩《赤壁懷古》,反映了他對生命和的感受。

          明 張瑞圖 《后赤壁賦圖(卷)》,1628年

          明 張瑞圖 《后赤壁賦圖(卷)》,1628年

          張瑞圖在魏忠賢(1568-1627)的支持下于1626年晉升為尚書,后于1628年,魏氏垮臺后不久退任,在家鄉(xiāng)福建度過了晚年,他的大部分畫作回家鄉(xiāng)后所作。

          明 張瑞圖 《后赤壁賦圖》卷后書法

          明 張瑞圖 《后赤壁賦圖》卷后書法

          除了繪畫作品外,在景德鎮(zhèn)也燒制過前后赤壁賦圖的方瓶,杜甫詩意也被繪于青花筆筒之上。

          清康熙 景德鎮(zhèn)窯青花前后赤壁賦圖的方瓶

          清康熙 景德鎮(zhèn)窯青花前后赤壁賦圖的方瓶

          清康熙青花杜甫詩意山水圖筆筒,約1670

          清康熙青花杜甫詩意山水圖筆筒,約1670

          在出版業(yè)發(fā)達的明代,唐詩以畫譜的形式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展覽中明代蔡沖寰繪圖、集雅齋主人黃鳳池出版的木刻本《六言唐詩畫譜》和《草本花詩譜》,被時人譽為“詩詩錦繡,字字珠璣,畫畫神奇”。以繪畫為主體的畫譜在明代大量刊行也是中國書籍史上的一個大轉(zhuǎn)變,這個轉(zhuǎn)變確實可視為原本屬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雅”的書籍之通俗化。

          明 蔡沖寰繪圖、黃鳳池出版《六言唐詩畫譜》1621年,第一版

          明 蔡沖寰繪圖、黃鳳池出版《六言唐詩畫譜》1621年,第一版

          “余因暇日,閱晉唐古今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裝出人目前之景,然不因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則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畫之主意,亦豈易有?!薄读秩咧隆分械拿枋觯∈恰耙曈X與詩境”的闡述。

          注:本文部分作品信息編譯自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展覽網(wǎng)站,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16日。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猜你喜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