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3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看見更大的世界”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院士、權威專家、著名作家、知名學校校長、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學校教育、體教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師成長等話題并展開分享,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貢獻智慧
盛典期間,新東方優(yōu)編程董事長朱宇、北京愛賓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忠、有錄網中國區(qū)總經理楊琳、德國捷牧教育集團創(chuàng)始人、總裁馬晶、浙江榮懷教育管理集團總裁范旺明進行了圓桌論壇“科技賦能教育 看見更大的世界”的討論。
以下為論壇全文:
主持人:首先有請各位嘉賓跟在場以及線上各位觀眾朋友打個招呼。
朱宇:我是新東方優(yōu)編程董事長朱宇,我們是新東方旗下主要為中小學生提供編程信息學競賽課程產品的民辦培訓機構。
楊琳:大家好,我是來自有錄網的楊琳,我們是專門從事留學教育服務的一個依托于互聯網迅速發(fā)展的留學服務機構。
馬晶:大家好,我是來自德國捷牧教育集團馬晶。
范旺明:大家好,我是來自榮懷教育集團的范旺明,擁有浙江、湖北兩大教育園區(qū),擁有3萬余名中外師生,謝謝大家。
張建忠:我是北京愛賓果科技公司張建忠,我們有三個標簽,一個是我們的團隊來源于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是我們一個標簽,第二個,從我們單位來看,我們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機器人,我們做的是事是用AI賦能教育。
主持人:非常感謝,我們直接進入自由問答環(huán)節(jié),請各位總裁,如果有想法就請開麥進行表達。
首先拋出第一個問題,針對本場論壇主題,我們叫做“科技賦能教育”,也請大家談一談如何理解話題,科技是如何賦能教育?又能給教育帶來怎樣的改變?有請各位。
朱宇:那我先拋磚引玉一下,我們都知道,兩三千年來全球科技發(fā)展對于教育的影響是相對比較弱的,我們發(fā)現今天教育主要形式還是跟2500年之前柏拉圖學院和孔子私塾類似,有了教學內容老師給學生授課,最近幾年,在人工智能,在大語言模型基礎上,有可能會實現教育的千年大的變革。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到了今天教學形式,給學生發(fā)的教材還是統(tǒng)一形式,但是真正教育應該是千人千面,應該是個性化的,我們有可能利用現在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定制學生學習的素材,每一個不同的學生手上拿到是獨一無二的教材,根據這個孩子興趣特點,比如這個孩子喜歡籃球,所有的數學、物理、語文、英語的案例和例子可能都會跟籃球、跟籃球明星有關系,他學習狀態(tài)會更高昂,我相信未來可能這類科技會使得教育真正能夠做到個性化發(fā)展。
主持人:好,也請張總談談,剛才說了人工智能的事,您也說了人工智能,包括是非常大公司的標簽。
張建忠:是,我認為科技賦能教育不能是一個只是我們一個夢想,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每一個從事教育行業(yè)的科技人要做的事情。
我們現在講到科技,我們希望科技是在孩子身邊,孩子的數據,包括像前面這位老總講的我們怎么樣拿到數據,需要傳感器采集數據,采集過程一定是符合教育場景,跟孩子在一個無縫和親切的交互中產生,我們認為機器人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可以采集到這樣的數據。
第二個,我們需要大語言、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平臺,這些數據拿到后臺進行處理,處理完以后,無論是清洗也好、加工也好,怎么樣把數據,我們要有現實平臺傳遞給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學校也好、老師也好。
第三個,教育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行業(yè),所有產生的內容和數據一定是非??茖W的和嚴謹的數據,不能像ChatGPT一樣一本正經胡說八道,這樣大模型絕對不能用,我們一定要建立針對中國兒童的成長和他教育的數據平臺,用它賦能孩子成長。我希望科技賦能不是一個空話,而是每個人實實在在每天做的事情。
主持人:我們也有請楊總談談,有錄網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科技賦能。
楊琳:對,我們有錄網自主研發(fā)一套線上服務系統(tǒng),面對目前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一些國家對于留學生政策和態(tài)度的變化,我們的行業(yè)是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
另一方面,隨著留學生群體的不斷可能,以及留學生年齡的逐漸趨于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更愿意通過互聯網去獲取信息,獲得知識,獲得服務,甚至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如何去服務好越來越年輕的,通過互聯網去獲取信息的群體呢?對于我們留學行業(yè)來講是一個挑戰(zhàn),我們有錄網也是基于這樣的挑戰(zhàn)發(fā)現新的機遇,所以我們自主研發(fā)了一個線上服務系統(tǒng),使得我們在世界各地老師、顧問、同學們能夠跨國、跨時區(qū)高效協(xié)作。
這就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一些事情。
主持人:好的,感謝。剛才您也提到,我們現在教育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接下來一個問題是您所在的教育領域,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zhàn)?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范總,請范總談一下,謝謝。
范旺明:好的,今天這里我是唯一一個做學校教育的,剛才主持人問的問題其實我們考慮得比較多,新的時代背景,我們做校長考慮的主要是兩個背景對學校教育挑戰(zhàn)是非常大的。
第一個背景是人工智能、新技術飛速發(fā)展,以前也在發(fā)展,現在是飛速發(fā)展,對學校教育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挑戰(zhàn);第二個是人口出生率的斷崖式的下降,未來學校數量和規(guī)模將大幅下降。
當然,這些挑戰(zhàn)也是機遇,從我們校長的角度來思考,第一個機遇使學校教育價值觀的回歸成為可能。學校的教育價值觀是受社會價值觀和家庭價值觀所影響的,所左右的,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學校教育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雖然講“育分先育人”,分數還是在第一位,假如說社會智能化、文明化程度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社會給提供的就業(yè)崗位,社會地位跟婦女待遇都差距不大的時候,我們家庭家長的價值觀可能也會隨之改變,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那么學校的價值觀就會回歸,回歸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根本任務當中。
主持人:謝謝,接下來我們也把這個問題拋給馬總,請您給我們談一談您的看法。
馬晶:好的,謝謝大家。就機遇來說,我因為常駐在德國,疫情期間是沒辦法回國,疫情之后回到德國也跟很多之前合作院校,很多合作機構進行了交流。
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疫情前,可能有更多家長和學生都是以學歷教育為導向,因為今天也是講“看到更大的世界”,出國去留學,但是現在感受最深的是越來越多的院校也好,家長,包括有的學校老師們,他們自己都會把學生就業(yè)作為一個導向,會考慮到學生畢業(yè)以后就業(yè)。
同時,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職業(yè)教育板塊,因為我們知道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在全球也是最好的,德國那么多隱形冠軍企業(yè),是離不開完善的職業(yè)教育體系。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近幾年機遇最大的就是如何能夠把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引入到國內,或者說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走出去。
同時也說到機遇會伴隨著挑戰(zhàn),我們認為最大的一個挑戰(zhàn),這也是跟院校溝通過程當中發(fā)現的,就是如何把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進行本土化落地,畢竟雙元制是需要企業(yè)一起參與進來,你們知道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可能不同的專業(yè),有的專業(yè)可能70%的時間是在企業(yè)當中,學校完成30%的理論教學,在這個過程當中很顯然在我們國內現階段的體制下可能是沒有辦法完成,我們也是在不斷地摸索和探索,像我們去年跟徐工集團一塊引入的課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做了很多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們認為接下來很大的一個機遇,因為有很多職業(yè)院校都在討論這個板塊。
主持人:好,也感謝馬總,剛才馬總提到一個特別好的,把國外一些先進經驗進行一些教育產業(yè)融合,這確實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我剛才看朱總把話筒舉起來了,新東方教育集團確實面臨不少的問題和挑戰(zhàn),我們希望朱從談談他的看法。
朱宇:其實我們這邊更加關注是科技進步本身可能會對接下來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
剛剛也提到了,科技的進步和教育本身就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教育為科技進步提供人才和背后知識儲備,科技進步也改變著教育目標和教學形式,最典型的是現在看到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可以用人工智能取代,未來10年、20年我們需要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會發(fā)生改變。
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業(yè)務是編程培訓,對中小學生,很多家長問問題,現在ChatGPT那么強大,很多基礎性編程是可以用人工智能,用自然語言告訴它,它自動可以編寫出來了,你現在做這個編程還有沒有意義呢?不僅僅是編程,學外語、學英語,新東方起家是英語,出國留學,現在AIGC的人工智能生產翻譯的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已經超過之前所有翻譯工具,現在學外語還有沒有必要?包括文字處理工作,其實就會回到很多教育目標發(fā)生改變。
我告訴我們家長是,這個問題兩百年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已經遇到過,那時候基礎性技術工作被機器取代,這個時候我們發(fā)現不再學基礎知識,但是基礎之上原理性背后提煉出來的自然規(guī)律變得更加重要。好比說兩百年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起來了,如果我們放棄學習,有機器自動化生產線我們就變成機器奴隸,變成機器指揮我們干什么,但如果我們學了背后的知識我們就變成主人,成為工程師,改良它更好地給人類進行服務。
今天也一樣,有了人工智能基礎性編程不需要,但是編程背后更上層次的算法、數據結構和人工智能背后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等等這些東西,如果我們的這代人能掌握好了,掌握到位,他就能夠成為人工智能主人。
反過來他不學這些東西,只能被人工智能牽著鼻子走,它說假話我們也識別不出來,不符合這個行業(yè)發(fā)展我們也不知道怎么改進,這個肯定就不適合下一個10年、20年的環(huán)境了。
對我們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我們學習方向有了改變,基礎性的工作學習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目標了,而是更深層次背后的原理,光學編程可能沒有意義,而學背后算法、數據結構變得更加重要,這可能是對我們第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
第二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對于老師要求也變得更高了,信息爆炸,越來越多先進東西,學生問老師,老師什么是機器學習?什么是強化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什么是神經網絡?如果老師回答不出來,對于學生要看一個更大世界,老師給不了他更大的世界,對老師要求也會變得更高。
從這個角度上而言,確實是給我們更多的挑戰(zhàn)。
主持人:確實是這樣,我們要從一個工具使用者變成一個工具的探索者,甚至成為一個工具的駕馭者,這其中對學生跟老師要求都很高。下面我們想談談未來教育生態(tài)會是什么樣,首先有請張總給我們談一談。
張建忠:一家之言,我們認為中國教育最大問題,就像剛才您說的,就是老師的問題,我們需要提升他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希望未來就像老師和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科技有很好的結合,人類在情感管理,在倫理,在這方面是有我們的特長,這是機器不具備的,機器具備的是海量的知識,而且大模型出來以后,包括內容的邏輯推理,它都會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而且很多時候是跟人類是一致的,我覺得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分工。
我們認為未來的教育生態(tài)是一個人機協(xié)同,人機共融的時代,從清華角度,從賓果角度來看,我們希望在每個課堂有機器人參與,實現跟老師的分工,老師可能更多在做引導,是在做很好情感的課堂管理,機器人像常規(guī)這樣一些知識,包括咱們看到的,尤其是科學類的知識,科技類的知識,對機器來講是一個很標準化的東西,像朱總講的,比如學生上課時候問老師什么是大模型,什么是機器學習,老師不會沒有關系,他直接調用機器人,直接人機對話,機器人老師,我們叫賓果賓果你告訴我什么是強化學習?我們就會給他一個非常完美的答案,而且我們在說完以后,機器人也會就著這個知識點進行評測,大模型給我們今天帶來最大的好處我認為就是針對同一個知識點,我們會幻化出無數種提問,這是每個人做不到的,我們可能對一個知識點有10種提問到我們極限了,但大模型理論上是無數種,每個孩子評測問題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最終面對的知識點是一樣的,我們講的千人千面評測問題,這是技術可以做到的。
我希望未來科技生態(tài)是人機共融,人機協(xié)同的時代。
主持人:我們也請范總談一談,您認為未來的教育生態(tài)會是什么樣的。
范旺明:我從一個學校的角度出發(fā),我認為未來教育生態(tài)有兩個是不會變的。一個,教育傳承文化和培育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第二個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會改變。但科技助力教育,教育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會變,比如說我們的教育資源肯定變得更豐富,以前線下,現在線上+線下的資源,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教材內容肯定在變,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之后,我們教材里面記憶性的知識比較少,理解性的、實踐性的會增加,這是我第二個對未來的預測。
第三個,剛才張總講的,我們課堂教學模式會變,我們老師與數字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度更高。
第四個,學習模式肯定會加,疫情三年,以前都是線下,現在線上+線下,已經結合起來了,我們現在已經走進了AI,現在學生個性化學習、精準化學習、高效學習已經在發(fā)生了,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機器人助教,我稱為人工智能助教。
還有一個評價方式會變,現在大部分用的還是結果性評價,比如中考就是結果性評價,有了人工智能技術,我們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或者多維度的評價,這在未來也會發(fā)生。
總之,科技助力教育,必定會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謝謝。
主持人:謝謝范總,剛才各位專家都提到將來是一個人工智能跟人來進行協(xié)調的時代,我記得我小時候大家都比誰上更好的培訓班,誰有個優(yōu)秀的老師,可能以后大家就會比誰用了更好用的人工智能,能夠更好地幫助自己學習進步。
我們也有請馬總談一談您的看法。
馬晶:剛才范總和張總都已經把大的科技對我們的改變講得差不多了,我補充一個。
我認為由于科技迭代速度很快,終身教育,或者說成人繼續(xù)教育應該是未來,我認為會是一個很大的新的需求增長點。
另外,由于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科技的到來,我們可能更多會從引導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將來的重點。這是我想說的。
主持人:我們也請楊總補充補充。
楊琳:我覺得未來的教育必然會更加地平等,以及更加地個性化,我覺得越來越多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會通過互聯網方式很快達到需要它的人群,而不是需要讓我們通過激烈競爭設置一個門檻決定誰可以去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第二點,未來教育一定會更加個性化,并且個性化是可以大規(guī)模個性化,我們通常理解的大規(guī)模教育可能會是標準化的教育,通過網絡的發(fā)展、媒體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學生們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他的目標算出這個人適合用什么方式教育,從而形成一個對于這個人獨特的教育模型。
以上就是我做的兩點補充。
主持人:好的,我們接下來也有請各位從業(yè)界角度出發(fā),用一句話寄語一下未來中國的教育。朱總先來。
朱宇:中國未來的教育一定是培養(yǎng)全球視野、獨立人格、終身學習、社會責任的人才教育。
楊琳:我就用我們品牌的理念結尾,我們品牌理念是“同樣的成績送你進更好的名?!保覀兿M覀兛梢宰鳛橐粋€教育從業(yè)者,引領更多同學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馬晶:科技賦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具有全球化的思維。
范旺明:讓我們的學生看到更大的世界,成為更好、更美的自己,謝謝。
張建忠:說一下我們的愿景,讓孩子感受最前沿的科技,讓孩子接受最優(yōu)質的教育,讓孩子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才。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各位來自業(yè)界的專家,謝謝。
原文鏈接:
http://edu.bandao.cn/a/170243834753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