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在线观看成人,骚碰成人免费视频,电影院 摸 湿 嗯…啊h

    1. <span id="um726"><blockquote id="um726"></blockquote></span>

        <span id="um726"><blockquote id="um726"></blockquote></span>
        1.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內容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2023-08-31 17:48:43來源:
          導讀八月剛剛開始,就有一場對于書籍的致命打擊瞬間降臨——作為國內出版業(yè)重鎮(zhèn)的河北涿州遭遇水災,洪水倒灌圖書庫房,近百家出版企業(yè)書籍被泡...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八月剛剛開始,就有一場對于書籍的致命打擊瞬間降臨——作為國內出版業(yè)重鎮(zhèn)的河北涿州遭遇水災,洪水倒灌圖書庫房,近百家出版企業(yè)書籍被泡,損失或將高達百億碼洋。

          新書泡于泥水,慘狀令人惻隱,然而隨著洪水消退,大眾對于涿州的關注也幾乎迅速淡去。災后重建還在繼續(xù)的同時,出版方迅速帶著新書赴約中旬的上海書展,沒想到去書展的讀者爆滿,甚至一票難求……

          洪災好像并沒有讓出版業(yè)一蹶不振,這個行業(yè)確實向來脆弱,卻也格外堅韌,如同書籍一樣有著綿長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一方面也源于書籍內容本身經久不滅或潛移默化的力量。本月新書推薦在不同面向上即可印證——

          比如《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中論述到的暢銷禁書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準備;或者是疫情下的本土原創(chuàng)作品《撞空》呈現(xiàn)出的當下年輕人對于時代的思考……閱讀這些書籍帶來的視角,確實同樣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審視人類的各種瑣事”。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你本月讀到的新書好書!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撞空》

          作者:宥予

          出品方:鑄刻文化 / 單讀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是《撞空》讓我發(fā)現(xiàn),疫情下的本土原創(chuàng)作品已經在市場上慢慢浮現(xiàn)了。也是看到九零后寫作者筆下“世界觀”受到外力影響之大的一個由頭。故事的底色很當下,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與種種社會身份都有一定心理距離,某司人、某地人、某人的男友室友或朋友,最終把自己抽離出來,就意味著與世界連接的“失敗”:辦公室猝死(的同事),回不去故鄉(xiāng),在街頭流浪……

          鑒于作者身在廣州,一下子想到三和大神。帶著這樣社論的預設去讀,又感到文字間似沒有描摹時代情緒的“野心”,也沒有多么確信自己說得對的“篤定”,只是一個人想表達的感受與許多人的相重疊,是一種準確,而已。租來的房子不等于家,城漂青年的下意識。對女生說,“感受”應該被尊重,“真誠”有時也是獲取好感的工具,男性對平等對話、換位思考的探步。讀書會讀出傲慢,離書中人近,離真人更遠,也是一個閱讀愛好者的真誠反思。但當前女友提出“你沒有生活”這個叩問,作為讀者卻又沒有讀出她又有著什么樣的生活(說這話時在修剪綠植,經歷似乎離“現(xiàn)實的苦難”更近,但不覺得這樣就算“有生活”了?),會覺得是否在過度地反省。

          也許我的感受卻不準確,這本書越往后讀越沉,第一部和第二部是撕裂的。兩個母親去世的場景是敘事線索和語言“失控”的開始,意識流的痛與痛快。男主好似自我放逐,實際上從空中往下墜落的過程中仍然對給“你沒有生活”進行著回應(“我們的生活到底哪里更值得得意?……人到底要擁有什么,才能維護人的尊嚴不被踐踏……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此外,記住了很有個人風格的修辭,如臉苦得像爛尾樓、胃是氣體的恒星,長在廢土之上的奇異美感。

          因為是新作者,也讓我開始想對知識青年群體有所誤會,他們思考的問題不都是輕飄飄的,但陷入某種處境的、有溺水感的寫法,很難期待未來的新文學還有氛圍上揚的可能。社會熱點、熱搜詞條等成為改寫的素材,這一代人的確與可能性、想象力有所隔閡。我很喜歡和愿意肯定主角小河這個人,卻仍然難免站在社會框架中為他“惋惜”,甚至覺得沒有回去的故鄉(xiāng),不愿面對的故人,那里也許藏著另一種可供安置的生活。但這同樣也是一個同代讀者可能性、想象力的局限吧。在這樣的之外,又是否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誰是真正擁有生活的,我也根本給不出答案。

          推薦人:渡水崖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必須寫下我們》

          副標題:被寫作改變的人生

          作者:吳越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每一年,不,每一天,都有數(shù)目不少的采訪與對談發(fā)生,發(fā)表,而后迅速湮沒于湍急的信息流之中。這本《必須寫下我們》卻因為寫作者自身的能力與態(tài)度,擺脫了可能的“速朽”命運。

          寫班宇,吳越透過摯友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當紅作家”的失眠與焦慮,迥異于坦克手平日的虎虎生風;寫勒克萊齊奧,吳越讀出了這位陌生的諾獎得主身上隱秘的主題;寫張悅然,短短幾句回憶,勾連出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巧妙的緣分——

          2001年“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在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大廳前留下了一張合影,我旁邊站著一個蒼白秀氣的男生,名叫郭敬明,后面站著一個瘦高的女生,名叫張悅然,后來他們是這一屆中最早出名的。當時情形很匆忙,誰也顧不得彼此打量,我那時處于高考前內分泌失調的極度肥胖中,穿著胸前印有犀牛圖案的校服。盡管激動不已,我?guī)缀趿⒖叹瓦h離了這個對我來說有些喧鬧不適的話題中心……

          我很喜歡吳越在新書分享時說的一句話,她說自己沒有在14歲的時候靠著新概念的光環(huán)少年成名,而是到了40歲才出了人生中第一本小書,但她其實蠻慶幸的,慶幸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我相信這種慶幸,這不是什么補償,而是緩慢的自我探尋之后的自然結果。

          所以,這本小書,我們既可以從中去讀取一個優(yōu)秀的寫作者,她如何與一個個的采訪對象對話,而后用精準的語言寫出經驗與經驗碰撞之后的靈光乍現(xiàn)。更給人慰藉的是,我們還可以從中去讀取,一個害怕站在舞臺、人群前面的人,她如何克服自己,如何劃出了屬于自己的生命軌跡——這軌跡奪目異常。

          推薦人:星冰樂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倒霉的人類學家》

          作者:[英] 奈吉爾·巴利

          譯者:向世怡

          出品方:后浪文學

          出版社:海峽書局

          出版年:2023-9

          《倒霉的人類學家》是《天真的人類學家》的作者奈吉爾·巴利的新書。這次他深入印尼對托拉查人展開田野調查,繼續(xù)完成“尋找真正的民族志”的宏愿。

          作者的筆觸依舊輕松幽默,而詼諧背后也鋪展出人類學的核心議題。文化震驚總是相互的,在本書中則更甚,不止人類學家抵達了托拉查人的家園,托拉查人也前往了英國。當?shù)赜腥私小跋L乩铡?,還有人叫“俾斯麥”,這些令我們震驚的名字選擇對當?shù)厝藖碚f不過是“覺得好聽就用了”。當?shù)厝瞬话盐覀兯^的學識看作多重要的事,提醒作者小心成為“被自己的學識逼瘋的學校教師”。當?shù)厝艘膊焕斫猹毦由?,即使到了英國也要睡在同一房間,不然“做噩夢時誰來安慰”?作者曾被當?shù)厝松钌罹磁澹骸罢娴模?strong>你一定很堅強,才能獨自生活?!?/p>

          在生動的細節(jié)背后,我們能看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強勢和當?shù)厝说幕貞?。在作者坦誠的自嘲中,我們也能看見人類學家的尷尬處境和對窘境的再反思。而這些或許都不是最重要的,當跟隨作者將視角從宏觀移到個體身上,我們總能再次被差異背后的“共同人性“感動:當有人逝去,當告別必須來臨,我們和這些陌生的或熟悉的人站在一起,擁抱、握緊手,或是把手搭在他們肩膀上,一起肆無忌憚地哭泣。

          推薦人:螞蟻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逆襲》

          副標題:16個法國家庭的案例

          作者:[法]阿德里安·納塞利

          譯者:張蕊子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逆襲》講述的是一群法國“階級躍遷者”的故事,他們出身貧寒,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上流社會。這種階級的躍升會給他們的生命留下怎樣的影響,他們又如何彌合兩種階級情境造成的分裂?作者阿德里安·納塞利采訪了十六位與自己一樣成功“逆襲”的法國人士,其中最有名氣的自然是新晉諾獎得主安妮·艾爾諾和《重歸故里》的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兩位作者都已有中文譯本,而且講述的故事都和階級躍遷有關。

          在他們的講述中,一個階級嚴重固化的法國社會被勾勒出來,“階級躍遷者”內心的深重矛盾與沖突被深描下來。更有意思的是,阿德里安·納塞利還通過采訪“階級躍遷者”的父母,企圖總結要讓孩子完成難度重重的階級躍升,原生家庭應該具有的共性。

          此書可以搭配《重歸故里》和安妮·艾爾諾的一同閱讀。不僅能幫我們認識法國根深蒂固的問題,同樣也為我們認識今天的社會提供了一種有效視角。階級問題在當下并非沒有,在過去它更多被隱藏在社會主義的表象之下,到今天越發(fā)暴露出真面目。帶著階級意識看今日的諸多問題,會獲得全新認識。

          推薦人:把噗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

          作者:[美] 羅伯特·達恩頓

          譯者:鄭國強

          校對:洪慶明

          出品方:上教人文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法國大革命是暢銷禁書引發(fā)的革命?羅伯特·達恩頓的這本書可謂讓我們大跌眼鏡。慣常認知中法國大革命與啟蒙主義運動的緊密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被瓦解了。當社會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革命的發(fā)生只需一些苗頭,稍微煽風點火就能一觸即發(fā)。在大革命的功績簿上寫上幾位哲人、幾本哲學書,很可能是事后回溯,為建構敘事方便的結果。

          前報刊時代,沒有新聞宣傳報道,輿論傳播更加依靠小道消息,私下里傳閱的圖書(小冊子)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羅伯特·達恩頓詳細分析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種暢銷書:色情文學、烏托邦文學和誹謗文學,色情文學對人的解放、烏托邦文學對美好社會的想象、誹謗文學對現(xiàn)行制度的嘲諷,某種程度上剝去了皇權的神圣性,抨擊了封建君主制,為革命爆發(fā)提供了思想準備。

          當然這幾類書不可能公開發(fā)行,得偽裝成“哲學書”騙過審查,由于對書商具有巨大的利益誘惑,他們愿意鋌而走險,這暗中導致啟蒙主義思想在社會上的傳播。尤其是誹謗性小冊子,具有特殊作用,它們將形勢作正與反兩方面的簡單描述,引導人們戰(zhàn)隊,從而激化輿論,進一步推動啟蒙思想深入人心。

          推薦人:把噗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命令已經執(zhí)行》

          副標題:羅馬納粹大屠殺的記憶之爭

          作者:[意]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

          譯者:張見微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對于一場社會性事件或歷史性事件的記憶,究竟該如何為后世講述? 意大利著名的阿爾帖亭大屠殺事件,便是非常好的歷史案例。 由于事件所涵蓋的參與者、犧牲者、幸存者及其后代,會因為不同的傷害程度和社會立場或被不同程度的訛傳與造神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尤其當該事件不僅撕裂社會記憶且撼動國家記憶之時,事件與記憶在傳播或流傳的過程中往往被各種力量或利益所爭奪,甚至會逐漸成為差之千里的后世“常識”,在該事件越發(fā)被淡忘之時往往恰恰是需要重新激活真正的事件及其記憶之際。 對于意大利的國族認同和社會認同而言,這場歷史性事件的公共記憶如何蓋棺定論,是永恒存在的社會“內戰(zhàn)”。

          在《命令已經執(zhí)行: 羅馬納粹大屠殺的記憶之爭》的導言部分,意大利口述歷史學家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對阿爾帖亭大屠殺事件的公共記憶特別提出: “盡管口述史小心翼翼地將事件和敘事、歷史和記憶區(qū)分開來,但它這樣做是為了將敘事和記憶當做歷史事實。 當一個不正確的歷史重構成為流行的信念時,我們不僅要糾正事實,還要審問自己,這種常識是如何和為何形成的,有何意義和用途 。 這就是口述資料獨特的可靠性存在: 即使它們沒有如實地講述事件,這些差異和錯誤本身就是事件,可以充當線索,讓我們了解欲望和痛苦隨著時間推移所起的作用,以及對意義的痛苦探索。 ”

          在這部獨特的口述史中,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希望通過對不同立場、不同代際之間的回憶與闡釋來重建意大利阿爾帖亭大屠殺——德國人為了報復游擊隊而采取以十命抵一命的方式無辜屠殺意大利平民。 要知道,面對游擊隊員、無辜受害者、事件目睹者乃至當時或后世的親屬好友等,當然還有事件發(fā)生后直至今日的媒介傳播、私人記憶、大眾書寫乃至國族定論,不僅私人記憶與公共敘事之間會發(fā)生沖突、社會記憶與國家書寫之間會進行爭奪,每一位不同立場、不同傷害、不同聽聞之人的每一次講述都可能是對歷史的挪用與接管。

          在面對阿爾帖亭大屠殺的口述時,這不僅涉及納粹大屠殺的罪責問題,還涉及了當時反抗納粹而帶來報復的游擊隊的反抗倫理,當然還有被當時世人與后世悼念等方面的記憶修正,都可能讓歷史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對阿爾帖亭大屠殺所提出的那樣,對歷史的誤讀、挪用乃至篡改本身就是一場事件,每一件此類事件都是圍繞該段歷史的追尋線 索; 記憶爭奪也可能是一場社會屠殺,只不過焚毀的不僅是目所能及的鮮活生命,更是對歷史與當下、意義與責任的殺伐 。 故而,必須警惕任何一場講述、任何一次傳播乃至任何一次書寫,都有可能接管歷史的記憶或社會的真相,哪怕它已然成為眾口鑠金的社會“常識”。 這是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由阿爾帖亭大屠殺所引發(fā)的意大利公共記憶的殷鑒之詞。

          推薦人:蕭軼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苦厄的終結》

          作者:[印] 潘卡吉·米什拉

          譯者:睦聯(lián)

          出品方:新經典文化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佛陀及佛教思想于當下被窄弱為獨善其身的避秦之法,潘卡吉在《苦厄的終結》中,不僅講述了自己成為全球知名公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也回顧了關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東西方思想資源,更直面了當今社會散落全球各地的宗教沖突與國族戰(zhàn)亂,還有西方社會的消費欲望等,他從自己漂泊無垠的身心焦慮出發(fā),回顧佛陀的身世與思想,重新將佛陀的觀念與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結合起來,賦予佛陀思想更為現(xiàn)代化的表達。就個人而言,“如何在貪嗔癡驅動的世界之中,過一種盡可能合乎道義的生活”;就國族而言,如何避免國族或宗教等身份的暴力。

          潘卡吉回顧了印度阿育王及克什米爾地區(qū)的宗教沖突,主要提出佛陀思想中的“精神的”,認為佛陀鼓勵人民集會辯論,是他將視為人類社會的必要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集體參與審議與決策的過程,且希望通過人本身的道德修為而將僧眾及僧團成為體系與道德領域的優(yōu)秀典范,而且集會辯論能夠避免教條主義和激進主義的侵蝕。故而,潘卡吉認為真正的佛教精神并非逃避社會現(xiàn)實,反而是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迫使人類背負無可逃避的社會責任。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實敵對,還是統(tǒng)治集團對待異見的態(tài)度,都可以從佛陀對待世界的復雜多元態(tài)度上獲得相應的思想資源。

          在他看來,佛陀不斷深化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倫理道德觀,是他在回應當時所處的時代困境,小部落被征服,大帝國在形成,逐漸崩潰的小型社會在喪失舊有道德秩序時所面臨的危機。佛陀成年之際,社會權力正從部落、獨立城邦走向集權的君主制國家,城市經濟的興起讓人們開始逐漸掙脫種姓制度的社會等級,進而使得市民階層不必拘泥于種姓制度的世襲特權,重新界定自我的身份,在潘卡吉看來,“佛陀的一貫做法是遵循中道,既不像摩訶毗羅等苦行沙門那般極端抗拒凡俗生活,也不像大部分婆羅門那樣深入地沉湎于其中?!?/p>

          尤其是在《帝國與民族》章節(jié)中,他回顧了泰戈爾在全球演講時期對當時局勢的看法,還回顧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等思想資源,也回顧了瓦茨拉夫·哈維爾的《生活在真實中》所提及的“反的”,與個人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無論身處何種體系之下,人都應保持道德的自由,即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的自由,個體應該以良知為基礎,承擔自身的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該犬儒般將這些自身的責任與權利拱手讓人。當人們被剝奪往日基于信仰或社團生活而享有的慰藉時,就會在充滿新生誘惑和陌生危險的廣闊世界中謀求生存,也就必然遭受漂泊無垠之苦而陷入身份誘惑帶來的暴力沖突。

          推薦人:蕭軼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龍與獅的對話》

          副標題: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

          作者:王

          出品方: 時刻人文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23-6

          一直以來,我都堅持這么一種觀點:無法做歷史考據(jù),別輕易做歷史。歷史文獻的真假虛偽往往需要細致甄別才能謹慎使用,否則會被虛假材料所誘騙;后人觀點的沿襲抄用更是需要自我考據(jù)進行斟酌引用,不然就變成人云亦云的以訛傳訛。能做文史考據(jù),還涉及作者寫作時的勤懶態(tài)度,畢竟挖掘新材料吃力不討好且需常年冷板凳,二三重證據(jù)反復論證某項議題不如羅列綜述名家觀點更為輕松完事。據(jù)此而言,《龍與獅的對話》不僅可以是馬戛爾尼訪華使團歷史事件的優(yōu)秀歷史著作,更是歷史著作方的精彩呈現(xiàn)之作:不唯獨歷史視角的新穎切入,更是對史學研究與歷史寫作的警醒之作。哪怕普通讀者也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如唐諾朋友將余英時《方以智晚節(jié)考》譽為最佳推理之作那般,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抽絲剝繭讀來讓人拍手稱快。

          對于馬戛爾尼訪華使團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王通過大量新史料的發(fā)掘和謹慎的論證,厘清了諸多訛傳已久的歷史事實。從使團訪華的準備工作到中英對話再到事后余波,以及對中英雙方的國書敕諭進行了多語譯本的對比論證,包括對禮品清單的翻譯誤差等,雖以翻譯為切入口,但與外交相關的風俗禮儀、律法宗教和對待科學、貿易的態(tài)度乃至兩國送禮的文化心態(tài)等都展開了相關的論述,進而呈現(xiàn)雙方外交為何會出現(xiàn)“雞同鴨講”的歷史后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對沈艾娣剛剛出版的《口譯的危險》、備受贊譽的《停滯的帝國》等歷史著作進行了細致的糾謬。

          由于中英兩國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也因譯者個人的客觀原因、主觀因素及回國目的等,加之清廷抱持的天朝心態(tài),這場影響世界歷史的交流碰撞未能獲得它該有的歷史走向。這也告誡后世之人,需要時刻擁抱外界事務,以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面對他者的存在,而不該總是陷入“華夷”之間的敵對情緒之中,否則終將成為井底之蛙而被全球拋棄;當然,這更是自我放棄的顢頇之舉。期待王下一部關于與翻譯之間的歷史著作,或許也能如本書一樣更新歷史的書寫,重塑我們對歷史的看法。

          推薦人:蕭軼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抱殘守缺》

          副標題:中國八破畫

          作者:[美]白鈴安

          譯者:應非兒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此書是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策劃展覽時由中國藝術策展主任白鈴安撰寫的八破畫展導言。

          八破圖又稱錦灰堆,猶如西方拼貼畫般,畫中圖像破損不堪卻又錯落有致,技法逼真得如同實圖拼貼后裝裱而成。在八破圖之前,在中國古代藝術中,以青銅古玉為主的博古繪畫、以金器石品為主的金石制拓、以法書名帖為集錦裝飾的百納拼貼,當然還有西學東漸而來的擬真技法和東土傳統(tǒng)的殘損審美與儒家士人的崇文心態(tài),當浮夸生活與文化尊崇被內憂外患與斯文毀褻的易代之悲所取代時,動蕩喪亂出了文人們追賢懷古的破碎心態(tài),斷編殘簡成了中國文化的符號象征。面對“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的易代現(xiàn)實,追懷傳統(tǒng)文化的頹殤愁緒,讓尚古物崇金石成了文人寄托自身哀愁的表達方式,也巧妙而安全地展現(xiàn)了自身不共戴天的抗議,當然也可反向用于祝福辟邪等平安吉祥的歲靜想象,亦可與時代同流而成頌世之作。

          八破圖或曰錦灰堆這一藝術形式,由于其斷編殘簡式的藝術形式,給人以抱殘守缺的藝術形象,這就使得這類藝術形式往往出現(xiàn)在國破山河破之際,借助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懷與悼念,尋求“國破山河在”的文化希望,也可或隱或現(xiàn)地表達對現(xiàn)世的尖銳態(tài)度,這些隱微的態(tài)度往往借助八破圖中的文字文本或圖像元素來婉約表達。官員奏折、私人書信、報紙殘頁乃至票據(jù)廣告,都可以用來表達生活的趣味或隱微的態(tài)度。故而,有時為了迎合市場,有些八破圖會為了取悅買家而繪制表達美好愿景的內容元素,四九年后更與人民藝術相結合而誕生了八破年畫由國家印制發(fā)行。當然,有些八破圖也僅用于消閑自樂;不過,也有些藝術家更愿使用拾破而非八破,摒棄吉祥數(shù)字的流俗而采取撿拾之意來命名自身畫作。

          佚名畫家 書頁、繪畫及書法設色橫披,1900;紙本設色,68.6 厘米 ×132.1 厘米 匿名捐贈以紀念威廉·W. 梅林斯,文物編號:2017.27

          佚名畫家 書頁、繪畫及書法設色橫披,1900;紙本設色,68.6 厘米 ×132.1 厘米 匿名捐贈以紀念威廉·W. 梅林斯,文物編號:2017.27

          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僅出現(xiàn)在卷軸條幅之中,還可以出現(xiàn)在折疊扇面、鼻煙壺、彩釉蓋碗、瓷器等器物之中,甚至還有人借助緙絲刺繡的在歷史視野中,由于它本身抱殘守缺的藝術表達,八破圖往往在風云飄搖的板蕩時代更被文人所使用,比如明清易代與晚清民國,而在四九鼎革后由于進入另一個新的時代,該藝術形式出現(xiàn)了長期的中斷,偶爾出現(xiàn)過由國家發(fā)行的八破年畫,一般用于彰顯風雨過后百花盛開的盛世樂觀態(tài)度。我近期購買過一盒打火機,周身便是“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素履以往”“長寧喜樂”等難耐其俗的八破拼貼圖像,此類庶民愿景類商業(yè)拼貼基本見于四九鼎革之后的藝術表達。

          該書收錄的最后兩幀八破圖,分別創(chuàng)作于2016與2013年,借助2013年的日歷殘頁、1950年代關于社會新貌的新聞報道與當時流行的“大力發(fā)展”等生產口號,輔以七八十年代繪有兔元素的連環(huán)畫、剪紙、郵票、掛歷與明信片等殘頁,加上嫦娥奔月的古籍紙頁與辭舊迎新的紅色對聯(lián),將自己對幼年時代的懷舊想象與嶄新一年的辭舊展望結合,既表達了自己對舊時代的美好想象,也表達了自己對新時代的美好想象。在這部收錄了四五十件作品的策展圖錄中,通過對不同朝代的作品解讀,鮮明地體現(xiàn)了新舊八破之間的藝術承啟,以及影響創(chuàng)作的時代因素與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趣味取向。

          這部八破圖策展導讀圖錄,不僅回顧了八破圖的源流及其發(fā)展,還重點介紹了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品,輔以長文對作品進行局部拆解的細致導讀。根據(jù)白鈴安的研究,八破畫這一幾近被遺忘的傳統(tǒng)藝術,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獨特表達,也曾進入藝術市場乃至平民買賣,但由于太平天國、破四舊等歷史因素而被迫中斷,當然或許也因八破圖的繪制本身包含了太多需要掌握的藝術形式與繪制工藝而難以被廣泛傳承。此外,白鈴安在正文與腳注不斷提及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屹峰及其所著《古磚花供——六舟與19世紀的學術和藝術》,順藤摸瓜見有浙江省博物館所編《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藝術世界》,希望能夠早日有緣展卷而賞。

          推薦人:蕭軼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對女性的恐懼》

          副標題:女巫、獵巫和婦女

          作者:[意]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出版社:光啟書局

          譯者:陳超穎

          出版年:2023-7

          《超越身體邊界》

          作者:[意]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出版社:光啟書局

          譯者:汪君逸

          出版年:2023-7

          讀過《凱列班與女巫》,無疑會對西爾維婭·費代里奇心生傾慕。她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對資本主義發(fā)起了全面批判,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醒?!秾ε缘目謶帧肥强s減版的《凱列班與女巫》,對后者的內容進行了擴展,將觸角延伸到當代社會。“對女性的攻擊總的來說源于資本需要毀滅其不能控制的東西,需要將自身再生產所最需要的東西貶值。這就是女性的身體,因為即使是在超級自動化的年代,沒有我們的妊娠,就沒有任何工作或者生產可能存在?!?/p>

          女性的身體成為《超越身體邊界》的主角,此書探討資本主義如何改造、摧毀女性的身體,并從中獲益。從疾病治療到醫(yī)美整形再到,女性的身體本身成為資本攻破和入侵的最后堡壘,資本主義不再只從女性身體產生的價值中(有償勞動的剩余價值和無償家務勞動)剝削,還直接榨取女性身體的生理價值。譬如,將女性身體變成生育的工具,剝奪了人的主體價值和情感價值。資本主義“將我們與彼此、與大地割裂”,費代里奇認為,“只有超越個體的邊界,相互聯(lián)結、相互依存,才能重拾我們身體的本領,收回我們集體的力量,才能決定我們想要的生活?!?/p>

          推薦人:把噗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低生育陷阱》

          副標題:日本少子化對策的失敗

          作者:[日]山田昌弘

          譯者:錢愛琴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2023-9

          近年來,引進的不少探討日本少子化社會現(xiàn)象的非虛構作品中,屬這本《低生育陷阱》講得最為簡明清晰、直擊要害。作者山田昌弘認為,上世紀90年代后,日本年輕人之所以越來越不愿生孩子,原因在于對跌入“下流社會”的恐懼。對于成長在泡沫經濟時代的他們,見識過父母輩富足的中產生活,這類社會形態(tài)在泡沫經濟破滅后顯然不可再持續(xù),他們便會害怕生孩子將拉低當下的生活水平,遑論與父母輩當年的生活水準相持平。

          書中寫道:“在日本,人們有很強的意識去規(guī)避從‘普通生活’跌落的可能性,導致人們不愿意結婚,甚至不愿意與異往。而且,即使結了婚,這種不安意識也會成為一種妨礙,阻礙人們生育超出期望的更多的孩子?!鄙鐣洕咚侔l(fā)展后,緩步邁入平緩的增長期,今天國內的年輕人其實經歷著與在平成年代之初的日本相似的困局。這意味著,“父母保持著比較富裕的生活水準”,而“自己將來的生活達到父母輩水準的希望渺?!?。在此情形下,自然不愿接受“將來可能會讓孩子受苦”的境遇。

          山田昌弘認為,要解決這種少子化問題,打造一個年輕人愿意生育的社會,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大力改變社會經濟狀況,讓年輕人在生娃后也能擁有與父母輩相似的生活水準。二是即便無法達到和父母類似的生活水平,年輕人也會考慮結婚和育兒的事。后者顯然要從社會整體入手,引入西式自由主義價值觀,改變所謂的“風險規(guī)避意識”和“體面意識”,讓年輕人能做自己,有追求想要的并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價值取向。

          推薦人:把噗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夏日木屋札記》

          副標題:一場跨越物種的生命對話

          作者:[瑞典]妮娜·波頓

          譯者:薛荷仙 劉羿 陳薇宇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喜歡自然文學,覺得它們是一種很好的“發(fā)呆文學”。說是讀自然,其實是去探看外部世界的其他生命形態(tài),在個人行動受限及似乎各種現(xiàn)實題材作品都越來越沉重的情況下,爬上一座名為“輕松”的離岸島嶼?!断娜漳疚菰洝烦霈F(xiàn)在這個夏末(是作家第一部引進國內的作品),在許多圍繞歷史、民族、人類命運的好書中間打開它,心態(tài)類似于“放過自己”“不再自虐”。

          本書來自瑞典作家妮娜·波頓,她假日住在如《瓦爾登湖》里一般的鄉(xiāng)下小木屋,邊寫作,邊打量鄰里的小動物。但又不梭羅式地主張離群索居,而是更現(xiàn)代地,張開雙臂擁抱新的生活方式。這也許可以概括為國內一個流行詞“松弛感”,讓人很難不期待更多北歐的作品引進。作家本人又似乎愛自然科學勝過愛職業(yè),因怎么看內容都不是在認真寫作,而是在走神,順便寫作。她還提到很多類似的“走過神”的作家,如數(shù)家珍,而非以綜述和引用等一板一眼的形式,如說諾獎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是個養(yǎng)蜂愛好者,但在寫作中有意貶損獨居的蜜蜂,鼓吹它們都應該有兄弟情誼,說塞爾瑪·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獲諾獎作品《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本來是要寫教材的,但覺得按教育專家意見寫很沒意思,就改編成了兒童……

          不清楚自然文學是否有斷代一說,當下似乎鮮有對生物刻畫讓人印象深刻的,好像很多印象是由經典作品塑造,比如昆蟲就是不甚可愛的小東西,多少與《變形記》有關。但是作者寫到蜜蜂、螞蟻、蚯蚓,都像是和鳥、魚、松鼠、狐貍一樣當成獨立生命體來看待,不亞于家描摹一個個的人,用聚精會神的模樣,樂呵呵的心態(tài)。她說,有歌手錄制昆蟲發(fā)出的聲音,不同種類的蜜蜂振動翅膀的音調可以組成一個音階,舉了很多例子,按照她的說法抓來一群就可以聽一曲了,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無意義”的研究角度。有時候語言也是搞笑的,如雞的糞便有“丹麥糕點那么大”,對于最常見的蚊子和跳蚤,也想仔細觀察,但“不想跟他們有任何瓜葛”。

          科普之余,從動物出發(fā),還是回到了人,回到了具體的生活中去。“我也曾目睹過一群詩人像驚鳥群一樣,集體改變寫作方向”,“失去個性無疑是另一場噩夢?!蚁胂袼墒笠粯颖3肿晕业耐暾?,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還有,與作者自己小屋的裝修、院落鋪電纜、下地勞作交織在一起寫,而非抹去了這些細節(jié),讓自然文學更有真實的滋味,也許沒有人可以全情投入大自然而不為這投入付出任何努力,無非是換一個地方過世俗生活,“寬闊的時間視角能帶來一種分寸感,幫助我們正確地審視人類的各種瑣事?!?/p>

          推薦人:渡水崖

          8月新書推薦:我們真有過更好的時代嗎?

          2023

          本月書單推薦人

          渡水崖夢里寫,睜眼埋書桌

          把噗Festina Lente

          蕭軼媒體人,書評人

          星冰樂鳳凰網(wǎng)讀書編輯,派大星的朋友

          螞蟻鳳凰網(wǎng)讀書實習編輯,爬高上低愛好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猜你喜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