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站建設運營的發(fā)展。
如果你的導師去太空出差,你是不是就可以放羊了?
答案是想得美。近日航天工程大學的教員證實,“神十六”航天員、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在太空也不忘給學生改論文。據說,這位學生的每一篇小論文都要發(fā)給朱老師看。
網友調侃說,“距離不是問題,再遠也能催?!?/p>
還有一位“在天上開組會”的導師,是載荷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桂海潮,他的學生說,導師不僅提前錄好了課件,還時不時催學生趕緊投論文。
體能好到能上天、科研好到做博導,中國的航天員什么時候這么卷了?仔細分析一下中國航天員的選拔條件,發(fā)現還真的不簡單呢!
博士、碩士扎堆
中國的航天員,學霸扎堆。
執(zhí)行過飛行任務中的18名中國航天員中,有7名博士學歷,11名碩士學歷。神舟十六號的乘組中,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三人均為博士,他們分別來自西安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如果問哪所院校是培育航天員的“搖籃”,那必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中的航天員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都來自這所學校。
航天員的故鄉(xiāng)遍布全國,來自15個不同省份,其中來自河南的航天員最多,總共有3位。隨著新一批航天員的選拔,地域構成也越來越豐富。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中,有10余名來自香港和澳門地區(qū)候選對象進入復選。
只要體能好,56歲也能上太空
要想成為一名航天員,還需要滿足其他嚴苛的條件。
首先是體能好!從選拔到訓練,對體能的要求非常苛刻。比如載荷專家,選拔時的條件比飛行員要寬一點,通過測試是承受6個G的重力加速度,但最終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
這是什么概念?普通人在正常狀態(tài)下承受的重力是1G,即便是游樂場內驚險的過山車,瞬間峰值也不會超過3G。
因此,我國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中,男性航天員多從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進行選拔,女性航天員則從運輸機飛行員中進行選拔。飛行時間累計600小時以上,并具有三種以上氣象條件飛行的能力。在年齡上,1998年首批入選的14名航天員也很年輕,平均年齡僅33歲。
但隨著中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厲害,以及專家們加入航天員的隊伍,中年人開始挑大梁,大部分首次執(zhí)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年齡集中在40-44歲這個區(qū)間。航天員中,首次執(zhí)行飛天任務時年齡最小的是王亞平,2013年,33歲的王亞平執(zhí)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首次執(zhí)行飛天任務時年齡最大的是鄧清明,他備戰(zhàn)25年,2022年,56歲的他乘坐神舟十五號“飛天”。
“千里挑一”的篩選流程
每位航天員,都是“千里挑一”的存在。
以首批航天員的選拔為例,從空軍飛行員到圓夢飛天,需經過三個階段的層層選拔:預備航天員選拔、訓練期的航天員選拔和飛行乘組的選拔。到神舟五號發(fā)射前16小時,才從航天員三人首飛梯隊中,確定了首飛航天員楊利偉。
航天員的訓練也極其嚴苛。
被選拔出的預備航天員從接受訓練到能夠執(zhí)行飛行任務,職業(yè)航天員的訓練一般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載荷專家需要2.5年),通常分為基礎訓練、航天專業(yè)技術訓練、航天飛行任務模擬訓練、強化訓練與任務準備四個階段。
中國航天員訓練有類、二百余項任務強化訓練及準備。航天員的訓練包括體質訓練、理論知識教育、心理訓練、特殊環(huán)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航天飛行技能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性訓練等。要完成所有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
中國是載人航天的“頭部玩家”
自從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第一次執(zhí)行航天任務起,已有來自41個國家的宇航員進入太空。但幾十年來,能夠實現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中國、美國和俄羅斯。載人航天俱樂部,只有真正的頭部玩家才有資格加入。
美國是最多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國家,有360名美國航天員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人數超過了全球執(zhí)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總人數的一半。中國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人數為18名,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
在載人航天的歷史中,也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最”?!帮w”得最多的,是美國宇航員杰瑞·羅斯和出生于哥斯達黎加的美國宇航員張福林,兩人都執(zhí)行了7次飛行任務。最長單次載人航天飛行紀錄則由蘇聯的瓦列里·波利亞科夫保持——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22日,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空間站停留了437天零18小時。
誰是中國航天員中“飛天”次數最多的
我們也統(tǒng)計了中國的“航天史之最”。
景海鵬是截至目前“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共計執(zhí)行過4次任務。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一號以及神舟十六號都見證了他征戰(zhàn)太空的身影。
第一批航天員中的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第二批航天員中的劉洋、王亞平、陳冬也都執(zhí)行了兩次及以上的飛行任務。
并非所有航天員都有機會進入太空。第一批航天員中,吳杰、李慶龍、陳全、潘占春、趙傳東一直無緣飛天,因為年齡超過黃金飛行期,已經退役或轉崗。
從1998年的首批航天員選拔,到2010年的第二批、2020年的第三批,再到眼下正在進行的第四批航天員選拔,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員飛向太空,逐夢蒼穹,也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站建設運營的發(fā)展。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未來,也會有更多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為我們帶回宇宙的奧秘,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