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現(xiàn)在提到武則天時,大部分人只知道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卻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她還是一位大文學家,而她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更是鮮為人知。在中國書法史上,武則天是女性寫碑的第一人,也是用行草書體寫碑第一人(唐太宗御書《晉祠銘》主要以行書入碑)。可見她不但在上銳意革新,而且在書法史上也是一位敢于標新立異的書法家。由她撰文并書寫的巨幅《升仙太子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100幅傳世書法”之一。
作者手繪武則天畫像
獨有女皇武則天開女性書碑之先河
武周圣歷二年(699年)二月初四,年已76歲的武則天第二次游幸嵩山,經(jīng)緱氏縣(即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登緱山,拜謁剛剛竣工供奉周靈王太子晉的升仙太子廟。相傳太子晉(字子喬),天生聰穎,自幼好道,常喜吹笙作鳳鳴聲。后游伊洛之濱,某年七月七日,其家人見其于緱氏山之巔乘白鶴升天而去。武則天拜謁太子廟時雖已年過古稀,仍精力充沛,乘興撰文并書寫了《升仙太子碑》,同年六月碑成并立于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
完整意義上的《升仙太子碑》分碑陽與碑陰兩個部分。碑陽為武則天書《升仙太子碑》全文2023字及碑額“升仙太子之碑”鳥形飛白書六字,薛稷題寫上下款33字。碑陰包括唐代題刻11處,北宋題刻一處,清代題刻兩處。
武則天御制的《升仙太子碑》,青石材質,正面朝南,蟠龍碑首,赑屃碑座。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宋趙明誠《金石錄》:“右周升仙太子碑,武后撰并書。升仙太子者,王子晉也?!睍胁⑽从涗洿吮脑敿毘叽纭G迦送蹶啤督鹗途帯?、《洛陽市志·文物志》、《偃師縣志》、《偃師文物志》均記載了此碑的詳細尺寸,仔細比對,大小不一。當代碑拓裴建平先生2005年實測結果為碑身高3.59米,連同碑首、碑座通高6.54米,碑上寬1.58米,下寬1.74米,厚0.55米。現(xiàn)立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府店鎮(zhèn)緱山山頂。
目前所見漢魏時期碑刻高度一般在兩三米左右,到南北朝高度逐漸攀高。有唐一代,由于帝王將相等高級統(tǒng)治階層的直接參與,石碑的豎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成熟化階段的一種特色文化現(xiàn)象,同時也越發(fā)關注到石碑的神圣意義以及豐碩高大帶來的視覺震撼力。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左右《等慈寺碑》以4.7米高位居貞觀年間碑刻之最高,此后又不斷有新的巨碑刷新著新的高度。直到圣歷二年的《升仙太子碑》,是目前現(xiàn)存公元八世紀之前單體碑刻中高度位居第四、祠廟類碑刻高度位居第一的豐碑。
啟功先生在其《論詩絕句》中稱《升仙太子碑》:“草字書碑,前所未有。”縱觀中國歷史長河,書碑之事向來被視為莊重嚴肅的工作,女性從不許登此“大雅之堂”。獨有女皇武則天,以超人的膽識打破了歷史傳統(tǒng),開女性書碑之先河。
武則天自然而然成為王羲之書法的踐行者
推測武則天學書經(jīng)歷,受兩個方面的直接影響最大。首先是她的母親楊氏,其次是唐太宗、唐高宗父子。武則天為其母楊氏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記載:“曾于方寸具寫千言,總游霧于毫端,窮偃波于筆杪。芝英云氣,入魏帳(指北朝魏碑體)而分輝。龍爪魚形,映張池(指張芝草書)而散彩?!边@段記載說明楊氏善多樣書體,“曾于方寸具寫千言”更說明楊氏書力不俗。而武則天于76歲尚能下筆2000多字書《升仙太子碑》,絕對有其母親的影響。
《升仙太子碑》正文以今草為主,行書為輔,兼具章草韻味,有直接延續(xù)并發(fā)展唐太宗以行書入碑的痕跡。筆法與結字以王羲之痕跡較多,又有孫過庭的影子。太宗朝興起的崇尚王羲之書風,對整個唐代書法影響巨大,當然也直接影響了武則天,她也自然而然成為王羲之書法的踐行者?!缎蜁V》載:“(武)后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者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書骎骎(迅速之意),稍能有丈夫勝氣?!?/p>
由于唐太宗非常崇尚王羲之,所以武則天書法藝術最終走向崇王一脈。從他們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唐太宗(包括唐高宗)更多學習王羲之行書,武則天則更多向草書發(fā)展,并能有新的發(fā)揮??v觀全碑,雖字如算子均勻排列,貌似缺少一氣呵成之韻,然筆斷處意連,血脈間相通,飄逸中有沉穩(wěn)之氣,嫵媚間含剛健之風。字里行間的提按圓轉靈動灑脫,神采飛揚,氣韻絲毫不遜王羲之。通碑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盡顯女皇大家風度。
唐代時已經(jīng)有人評論武則天行書為“天下之妙跡,域中之奇觀焉”。《宣和畫譜》評論其:“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爆F(xiàn)代書法名家倪文東先生評論:“觀其書跡,確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氣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薄吨袊鴷ㄨb賞大辭典》評論:“此碑以行草入碑,點畫圓轉,粗細有度,草法規(guī)矩,結字謹嚴,章法疏朗,字字獨立,不相連屬,結體自稱,猶如章草之章法。”當代著名書法家謝無量先生如此感慨“自來婦女亦無此大手筆”。甚至有人稱贊其草書直逼孫過庭《書譜》,實為中肯之評。
“鳥形飛白”書碑額
自成一派的“鳥形飛白”書
武則天一向我行我素,有標新立異的膽略氣魄,以鳥形飛白題寫《升仙太子碑》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便是一例。
飛白體是書法中一種特殊的筆法,筆畫中絲絲露白,似枯筆寫就或干刷刷出。自漢代蔡邕、晉王羲之、唐歐陽詢等以來,都擅長飛白書,可惜都無作品留世。武則天此碑碑額六個飛白大字,筆枯生動,神采飛揚,為飛白體之佳作,后世論飛白書法多以此為經(jīng)典。明趙崡《石墨鐫華》評論:“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世,此其僅存者也?!?/p>
細觀《升仙太子碑》碑額飛白,整體雍容典雅,分行布白疏密相宜,字里行間意連韻牽,極富獨創(chuàng)性。尤其是在點畫落筆之處,賦予鳥頭狀修飾,繼承了秦書八體中的“蟲書”及新莽六書中的“鳥蟲書”,瀟灑活潑,意態(tài)盎然,同時還略帶女性特有的嫵媚風姿,也暗喻著碑文主人公太子晉駕鶴升仙的飄逸之態(tài),呈現(xiàn)出形意雙關的藝術魅力。相比唐太宗《晉祠銘》、唐高宗《大唐紀功碑》的碑額飛白,情態(tài)意趣要高出許多。不僅是歷史上保存最完好的鳥形飛白書體珍品,也為研究飛白裝飾書體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不得不提的武則天造字
仔細欣賞《升仙太子碑》全碑,會發(fā)現(xiàn)碑文中有不少怪字,甚至專業(yè)書法家也難以分辨。其實這些是武則天自己造的字。
史載倉頡共造了28個字,而武則天從“天”“地”二字始,前后造了17個字18式(其中“月”字前后兩式)。
武則天造字大多數(shù)為會意合成字,即由幾個單字進行組合,表達了她對美好寓意的向往。武則天造字體現(xiàn)了其“神皇”的權威和敢于標新立異的個性,但并沒有得到后世的認可和應用,只是在武氏權傾朝野的當時得到過尊崇和流行。目前流行通用的只有武則天自己的名字“曌”字。宋代以后,儒家被確立為正統(tǒng),武則天的行為在宋代就顯得不合時宜,再加上武后女皇身份,抨擊她對于確立、宣傳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和男權觀念,有天然的好處。到了后來的明清時期,對于程朱理學的繼承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這多少會直接影響《升仙太子碑》這一書法精品的流傳。然而武則天畢竟還是高人一籌,既能書寫流芳書史的《升仙太子碑》,也能讓其去世后的墓碑不著一字(無字碑)。是非功過,任由后人去說。
文并供圖/梁秀嶷(宋畫專家,開封“清明上河圖研究會”會員)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