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現在有很多小伙伴對于京劇的資料方面的知識都比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于京劇的資料方面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哦。
【京劇介紹】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國粹”。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傳統(tǒng)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出。它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三大藝術特征。京劇的行當有:“生、旦、凈、丑”。京劇的四功五法分別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京 劇 歷 史
版權歸芝士回答階網傳站美或圓原作標者所有
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個能子心據例真走聲米傳拉,非太親該。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qū)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tǒng)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qū)別。民國以后,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chuàng)自上海,而后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fā)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